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与评论 » 读书心得 » 文章内容

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一章 幸运儿

一、新知

1、鲁迅的家境
(1)绍兴的望族,祖父是京官
(2)生计绰绰有余
(3)家中讲究读书,藏书种类丰富,雅俗共赏
(4)六岁启蒙,得亲戚与名师指点
(5)家长比较开明,能接受各类学习兴趣

2、鲁迅儿时的特质
(1)机灵活泼,调皮捣蛋
(2)喜欢恶作剧
(3)野性、好斗,有正义感
(4)对经书的说教不感兴趣,从小另辟求知途径
(5)想象力丰富,充满激情与活力
(6)温良多情,不仇恨愤激

二、新语

1、“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不知道在欧美国家的语境中是否有这样的话,但在中国,这无疑是我们日常中耳濡目染的。然而正如其他所有谬论都无法藉由不断重复变成真理一样,“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也不能赢得它想要的地位。对此,王晓明老师是这样说的:“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视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

不禁想到前两天璐妍转发给我的一篇文章:《S君被父母毁掉的一生》(http://www.douban.com/note/342001578/)。文章中详叙了一位有天赋的钢琴少年,其天赋被父亲利用并毁灭的经过。我想,其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他父亲说的:“我为了你,一辈子都搭进去了!”底下的评论是一边倒的。大家都斥责这个父亲,说他把儿子的天赋当作自己的财产,又或者是“以爱的名义”、“做错事”、“谋求私利”之类的。在我看来,这些批评、或者说泄愤,都没有击中事情的要害,至少是没有力度的。

实际上,王晓明老师和豆瓣网友的评论,都试图绕开一个“自明的命题”,即中国人所谓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在他们眼中,父母大约当然都是为了孩子好的——至少多数父母的多数行为应符合这一条的描述。可这样一来就为上述这种现象的解释创造了难题,因此,王晓明老师不得不付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网友也只能对父亲的卑劣愤愤不平,却不能明白这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此,我想要说的是“父母当然都是为了自己好”。更准确的说法是,人都只可能为了自己好,利己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力,所有看起来不是利己的行为,不过观众没有找到他利己的层次罢了。仔细想想,父母生育子女,也不过是想要“天伦之乐”,寻个开心罢了;往后无论父母呵护子女,还是子女回馈父母,最根本的,都只是出于维护家庭这个共同体,联合参与社会竞争而已。当然,也有看起来无利可图的,比如照顾久病的亲人,可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必定伴随着“高尚的道德”。“高尚的道德”本身是能够给人提供自我满足的,有的人可能藉此得到“做人的实感”,或者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和宽慰,这些都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力量源泉。别有用心的宰制者往往就利用这一点,设想出有虚构的道德力量的法条来维护社会的隔绝和稳定——当然,这些都是旁话,不必在这里多说。

现在再回到故事中,我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那位父亲的问题就是利己的方式过于暴露,而且低级,为众人所不齿。此外,他拒绝了家庭和睦、亲人相依这种互利的、已经实践成型的利己模式,而采取了粗鲁的、压榨的损人利己的处理方式,还妄想运用固化的道德观念来遮掩自己的行动——这就是所有这个父亲所作的,也是令我们“本能地”厌恶他的缘由。至于这一种利己与前此所谓“道德的”利己究竟有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我们要去选择、提倡后者呢?我想,这个问题只能从人的功利和目的的角度来回答,即:无论道德条律的创造者与背后的宰制者有着怎样的用心,在每一个时代,遵从其时代的道德来自利自律的人都是应当被人类共同推崇的,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接近人类种群的终极目标,即把世界改造成美好的人间。

2、社会的精神统治

前面提到,别有用心的宰制者往往就利用道德的利己性,设想出有虚构的道德力量的法条来维护社会的隔绝和稳定。大抵王晓明老师对此也有感触,于是他写道:“我们每一个人刚踏上求知之路的时候,总会遇到社会为我们规定的一整套标准课本,社会正是靠着这样的课本,来制造一批批的标准公民,延续它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统治”,“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首先是从剥夺他做梦的心境开始,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幻想,再也不做白日梦了,什么时候你也就完全被社会挤扁了。”

实际上,在这里如果抛弃“别有用心的宰制者”这一环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有趣。因为这样我们就少了一个明显的敌人,仿佛闯入“无物之阵”,不知道向哪里用力了。我自己也承认,人类有一种群体性的期望,是要把世界改造成美好的人间。然而人性是侵略、杀戮的,要做到这一点,压抑必不可少。可以说,作为群体的人类是求安宁和稳定的。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与此迥异。每个人似乎都希望被社会同化的乃是别人,自己将活出别样的人生。这种人生将是精彩而随性的,人将充分体味其自由。这种“别人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负责表现人的个体价值”的思路是根本矛盾的,也是不可推及的,可偏偏作为群体的人的思想和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都体现在我们身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的精神统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难题。

上一篇:梦魇下一篇: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二章 天突然坍了

添加新评论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塑芬: 亏的不是钱 而是运行商的良心!
  • 小立: 还有第六感的电子版么?
  • 核桃: 超屌哦
  • 黑豆: 距上次留言竟然时隔近8年,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路过踩一下!
  • 蜜豆: 太好啦,謝謝你(^з^)-☆ 沒想到還得到其他人的協助,麻煩你替...
  • 蜜豆: 那麼多年沒出現,頭像還能一直維持,不需要密碼啥的,太贊了
  • 蜜豆: 出現一下~~這個留言板最新的留言居然是2017年的所以還能用嗎?...
  • Askook: 被甜到了
  • pumpang: 超吊~不愧是阿月!
  • 塑芬: 这不就是我《卸载》的2022版吗

分类

标签云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