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与思考 » 形而上学

尼采价值哲学的遗憾

按:本文为2015学年秋季学期公选通识课“现代西方价值思潮”的作业。尼采价值哲学中最紧要的、或者说最基础的部分,就在于他对两种价值系统的褒贬和取舍。正如他自己所说:“哲学家的使命就是:他们必须解决价值的难题,必须确定各种价值的档次。”[1]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一章里,尼采花了大精力来做这一点,而他的结论也非常地旗帜鲜明:在他看来,“好与坏”(即主人的价值)和“善与恶”(即奴隶的价值),两者作为价值的价值是高下立判的。他们都是从生命本质来的(即权力意志),但前者是一种积极的释放,后者却是一种畸变的结果,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2];而它带来的所谓满足,不过是人的野蛮本能“转而反对人自 ... [阅读全文]

站在现代的关口——丹纳《艺术哲学》立论的再反思

按:本文为2015学年秋季学期公选通识课“西方文明通论”的作业。丹纳的《艺术哲学》可谓是文艺批评史上的名篇。它于19世纪下半叶出版,20世纪60年代译成中文,对中国和世界的文艺理论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然而,无论从现代艺术还是学术的角度看,丹纳的《艺术哲学》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谨立足当下,对丹纳于一个半世纪前发表的文艺批评的立论部分(即全书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做一些反思。首先,从现在的角度看,丹纳在19世纪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是很局限的。他的立论具有文艺复兴至19世纪传统的再现理论和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全部优点,当然也无法回避其缺陷。譬如,尽管他在立论中多次加以修正和补充, ... [阅读全文]

《周易》卜筮“灵验”浅析——从几次占卜经验说起

按:本文为2015学年秋季学期公选通识课“中国哲学智慧”的作业。摘要:《周易》作为十三经之首,在中国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究其根本,《周易》仍是一部占筮用书。作为占卜方法,“灵验”是最基本的要求。《周易》所以能够灵验,是以其占卜方式和卜辞的内在逻辑为依托的。关键词:周易 占卜 灵验 心诚则灵《周易》为十三经之首,历来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以《易传》为代表的《周易》哲学,构成了现代以前中国人思想体系的核心。但不应忽视,《周易》本身是一部占筮用书,它这一方面的功能同样经历代的使用与发扬,绵延至今。卜筮是《周易》理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仅从尝试占卜的经验入手,对 ... [阅读全文]

神性的古典主义与人性的宗教情怀

上周在电驴上下了一张叫作《Beethoven: The Symphonies》的CD,是67-73年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的,统共三张,包括了贝多芬全部的九支交响曲。下完以后,原本打算先从熟悉的3、5、6、9听起,但猛然想到,自己虽说不上是音乐发烧友,毕竟也听了这许多年,贝一、贝二却至今不晓得是什么模样,不免有些滑稽。我于是按顺序点开第一个文件。C大调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首先流出来,谈不上有什么感觉,倒也平静地听完了——然而等到D大调第二交响曲上演时,我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支曲子我早已听过了!前些年我很痴迷Paradox的欧陆风云,日夜扮演游戏里的欧洲君 ... [阅读全文]

我的宗教与道德律

起这样的标题当然不是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事到如今,我既没有这个愿望,也不具备与之相符的能力。我的宗教,说的是我与一切宗教的殊相及其共相之间关系的总结;之所以是“我的”而非“我与”,盖因我的主体意识过于强烈,恐怕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到哪一个宗教意识形态中去。相反地,在信仰与道德律的反复中,我重新解释了自我。这种离经叛道的个人的意识形态——如果所有意识形态都多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宗教——也许又不失为另一面的“我的宗教”。然而那是后话,我的宗教当然始于既存的宗教意识形态——这一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在我迄今为止的二十二年人生中,数那段时间最糟糕。在始终若即若离的未来的重压下, ... [阅读全文]

对“汉奸”一词的再思考

上周的“历史理性与价值”课上布置了作业,问我们“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汉奸评选?你认为应否、如何判断当代人是否为汉奸?”,并列举了乌有之乡评选的所谓“当代十大文化汉奸”,要我们去细细分辨。假使在三、四年之前,对于这个话题,我也许还有些许兴趣的。但文科读到大学,还看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只着眼于它本身,就略嫌粗糙而无谓了。我只简单说说它的粗糙之处——“汉奸”一词所描述的群体,其行为只有外观上的一致性,内在的涵义和性质却被忽略了。当我们用“汉奸”一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不过只注意到他们依靠外国势力,作出危害国家政权的行为;但其中有三点是非常不明确的——首先,他们“背叛”的对象不尽相同,有的人背叛国家、 ... [阅读全文]

“Reason”和“Rationality”

最近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辨析关于理性涵义与价值的问题。然而,我专注于在汉语日常语言中“理性”一词的混淆,却忽视了作为现代汉语术语来源和模板的英语语言中,“理性”原本就是分为两个词的,即“Reason”和“Rationality”。我不知道这两个词在更精确的德文和法文中是如何表达的,也不知道它们的词源是什么。但仅仅从英文本身和汉英对照上来看,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已经能够部分地得以体现。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Reason”一词被解释为“power of ... [阅读全文]

奴隶道德的打碎与重建

在19世纪的地球上一定不存在第二个人能够像尼采一样对道德作出鞭辟入里的精彩批判。他们所以不能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是穿越者,也不是真正的天才。所有的人都受制于19世纪的时代精神——在那个启蒙理性刚刚登堂入室,近代思潮才开始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的时候,谁会去质疑新的神话的价值呢?可是尼采这么做了。他竟这么做了。他喊:“上帝死了。”然后动手把一切基督教道德的根基铲除了。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不是反近代吗?怎么扯上神学、扯上上帝了呢?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容易回答。因为近代道德沿用了基督教道德的全部基本范畴;实际上,近代道德正是基督教道德的发展和延续。从中世纪的死气沉沉到近代的活力四射,宗教精神透过一个 ... [阅读全文]

再谈语言、理性与他心知的困惑

按:本文是2011学年春季学期“现代西方哲学十讲”课的随堂问卷反馈,批注者为哲学系鲍建竹老师。这些天正巧与恋人遇上一些情感问题,其中的过程非常耐人寻味;它涉及的诸多层面都是我日常想及,老师也常提及的。可即便如此,我依旧无法克服它们,于是心里十分煎熬。首先是理性的问题。从一开始,我与她在行动类型上就存在鸿沟,从而无法相互理解:我的行动主要来自价值理性,而她的纯粹受情感支配。这个分歧的后果在我的思维模式突破理性的枷锁后依然不能消除。即便我认为“理性只是一条好狗”——我们大可以就这样利用它来追求非理性价值,而且它作为工具已经被证明是卓越的。但我最终发现,我自己通过理性谋得的情感愉悦与她出于 ... [阅读全文]

随想“语言的意义”

早在前一学期听陈教授“哲学经典导读”课之时,我便得知了绝对理念的衰微与没落。但如今我并不为它哀悼,因为我晓得,自己已不是才迈出中学那刻的样子了——尽管破茧而出的苦痛依然清楚,当思维击穿近代与现代的界限时,我还是欣慰的。所谓哲学,名字仿佛亘久,可由古代希腊发展至今,实际已变换了多少模样?三种论法,数十个主义,几百次争执;惟一清晰的主线,只有人类对自己的怀疑不断加深而已。从本体论到认识论,我们已丧失了绝对的认识力;自认识论而分析哲学,我们又失却了绝对的表达力。语言的意义,就这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倘提早一年来问我“语言的意义是 ... [阅读全文]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塑芬: 亏的不是钱 而是运行商的良心!
  • 小立: 还有第六感的电子版么?
  • 核桃: 超屌哦
  • 黑豆: 距上次留言竟然时隔近8年,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路过踩一下!
  • 蜜豆: 太好啦,謝謝你(^з^)-☆ 沒想到還得到其他人的協助,麻煩你替...
  • 蜜豆: 那麼多年沒出現,頭像還能一直維持,不需要密碼啥的,太贊了
  • 蜜豆: 出現一下~~這個留言板最新的留言居然是2017年的所以還能用嗎?...
  • Askook: 被甜到了
  • pumpang: 超吊~不愧是阿月!
  • 塑芬: 这不就是我《卸载》的2022版吗

分类

标签云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