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与评论

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再版自序

一、新知1、鲁迅的“醉虾”比喻。2、一尊主要出自御用“学者”之手、有点像教主、又有点像打手的名之曰“鲁迅”的神像。3、对历史的无知,可以导致对生活记忆的简化。二、新语1、作为学者的“愤激”及其收敛王晓明老师无疑是一个学者,而且很有良心。他有许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的在这篇《再版自序》里就体现出来,譬如他对给他来信的愤青抱持一种与鲁迅相似的责任意识;也有的我从他过去的课上能听出来,譬如对这个时代的真诚忧虑,及挽留它的意图和决心。从这一面看,他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怀着知识分子的心情,实践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知识分子的目标。我想,让他的愤激最终得到收敛的,恐怕就是这种作为知识分子的自觉。 ... [阅读全文]

梦轩札记——一个读书博客新体例

我从前没有在读书时写笔记的习惯。或许就因为这样,读过的内容总忘得很快,要不了两三年,就丢个干干净净;除非再看到内容相关的文本,绝不能想起来。我于是很恐慌,这不像是在做无用的工作吗?到头来,到底有多少能转化成我的知识和智慧,实在存疑的。我想,要改变这现状,于是开始改变读书的习惯。我迈出的第一步是在书上涂涂画画。以往我看过的书,总是特别干净,通读一遍后,还宛如新的一般;但那时起就在不这样了。我开始手持一只铅笔,随着一页页翻书,就一页页划下重点的句子,以加深对它的印象。这样做了一两个月,感觉颇良好,但很快又因为一桩事情而改变了。自大一后半期始,我的论文越写越多,对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 [阅读全文]

贾雷德·戴蒙德的回答

贾雷德·戴蒙德的回答始于耶利的问题。在前言的最初,他借一位新几内亚政治家之口阐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在过去的历史中会发展得如此不平衡,以致于世界上一些地区的人,最后竟有能力去统治另一些地区的人?对于任何学习历史或社会学的人而言,这都不会是一个陌生的问题。相反,这可能是一个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正如他所说的,虽然这些差异构成了世界史的最基本的事实,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始终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这个争议非常明显,它所带来的后果同样极其显著。诸如线性进化史观和种族主义这些在前几个世纪曾经引起无数人相互奴役与杀戮的思想糟粕或多或少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设想上: ... [阅读全文]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尽管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被认为是社会学经典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但也许是出于专业思维的差异或者对社会心理学的无知,我读起来依然不十分轻松。与熟知的历史学抑哲学的理论相比,文中的专业词语显得相当难以把握;而译者的遣词造句也实在不敢恭维——一些译文的晦涩程度简直堪比德法哲学的文献。但无奈作业所迫,还是得看。书的前三章里我重点看的是第一章,也即论述个人“表演”的部分。起初,这样的观点与研究方法我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生物学家解构人的物质组成一样,社会心理学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解构同样令人产生本能的抗拒。我甚至对他的研究动机产生了怀疑:毕竟如此这般地揭示人们作假的道理,他是要改变些什 ... [阅读全文]

我之鲁迅观

身在我们的地方,不读鲁迅是近乎不可能的。因为倘你不读,老师也要你读;老师不要,考试也要你读;不要考试,便进不得学校的门——是以中国的学生,读到大学这层面的,多少知道一些鲁迅;所区别者,不过深浅、高低、好恶等琐碎的问题。然而琐碎的问题很要紧。从小到大,随着我阅读鲁迅的阶段区别,我对鲁迅的认识也有大的区别——其实往往是这样的:小时候不想看鲁迅,就跟人家传些什么“三怕周树人”之类的鬼话,纯属好玩;后来既知道鲁迅是个人物,就强迫自己读,可仍旧似懂非懂,只晓得:噢!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再后来,看他的作品多了,则读他不同的文章,见到的又是不一样的鲁迅——看杂文,宛如是猛士;看诗歌,好像是幽鬼; ... [阅读全文]

无法体会的草原之美

契诃夫的《草原》并非一部长篇小说——它实在不长,且叙事清晰,情节也不蜿蜒曲折,照理是易于通读的。但以其全篇不过七万言的规模,竟化去我几乎一个通宵的时间,实在出人意料。我想,大约我读它的方式错得离谱,这才事倍功半了吧。不晓得什么时候,已经习惯用读文献、或者说读《野草》的方式读一切东西——那实在是不对的,所谓《野草》,哪能与《草原》等同呢?可我初读《草原》时却正如此,一字一句都要自作聪明地钻研,宛如每一行间都暗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必须要去挖掘的。但曾几何时就发现行不通——因为契诃夫笔下的草原总是那样单纯、自然,结果每到我去深究哪个意象,总仿佛这个意象根本不是意象,而只是漫无边际的草原上、 ... [阅读全文]

竹林中杀人事件——从历史学的思想谈谈对真相的认识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篇《竹林中》是上个世纪拷问人性的最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在《竹林中》的沉重话题里,作者通过勾勒一个杀人事件,以他一贯冷峻、简洁的文字抛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疑问:何谓真实?存在着真实吗?如何理解话语与真理的关系?我看了一些书评。许多人确实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或者反省人身,或者唏嘘叹惋,以为人心里面的真相着实不可知了,但毫无积极的破立——我认为,这样的“对人性真实的反思”其实是无益的,而与历史学上的一味疑古大抵相类。实际上,读《竹林中》时我们必须面对、甚至解决这个问题,而绝不能沉浸于人言可畏的惶惶和对真相虚幻的恐慌,否则即便有意义的反思,也终成无意义的歪曲。那要如何去作有益的反思 ... [阅读全文]

《弗兰肯斯坦》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反思

引言大约距今九十年之前,一股自西向东而来的狂风正席卷中原大地——它吹落国人头顶的发髻,吹散国人眼前的浓雾,也吹醒国人心底的迷梦。在这狂风骤雨的交响曲之中,有一个最强的音——正是这个音,将我们拉入现代的世界,使这个落后的农业文明初次对现代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个音,我们的祖先们敬畏地称它“赛先生”;而现在我们晓得,它就是“科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隽永的。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认定——当第一台万能蒸汽机在詹姆斯·瓦特的大脑里诞生时,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化学反应。因为科学给人类献上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仿佛令人类一下子就从自然的奴隶跃升成主人,教我们的生存方式也从适应 ... [阅读全文]

关于《尤利乌斯·凯撒》中坟墓、广场、大街的象征意义

这是昨天早上哲学课时赶制的外国文学课发言稿。师批:古罗马人崇拜英雄、死者的鬼魂,但坟墓如此解释也能自圆其说;广场、大街还是区别于中国宫廷的一个公共政治空间,整体的罗马文明在当时也还不能说就是“破落”了。实际上,我要表达的也仅是法治精神与公民意识的流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常常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出现;它或者经过比兴,引起全文;或者经过象征,以成托物言志——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也同样擅长这一点。他正在剧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意象,来构筑古代罗马的政治世界。那么剧中的坟墓、广场与大街到底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它们在文中出现的情况。“坟墓”一词在全文中共计三次露 ... [阅读全文]

《我和我的妹妹雯雯》评:震撼人心的平淡日常

旧版序言:http://hyqinglan.net/?p=11258从初版的电子书发表至今,转眼间又是三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可以欣然地看见,《雯雯》这部作品直至今日依然保存着原本的光彩——打开链接,轻曳右侧的滚动条,那些尘封已久的旧事便又重现在我们眼前:宛如他们两人的世界还定格在那个落英缤纷的时节里,不曾受到外来的侵扰一般。可是身边的一切却无时不刻地要提醒我们,年华易逝,夕颜难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三年的意义早不在于字面上的三十六个月份;它所蕴藏的力量将是巨大的,足以剧变身边的环境——就好像原作第76节中的“哥哥”刚退伍时一样,在割裂了的时间流的另一端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 ... [阅读全文]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黑豆: 啊,如何评价4年后的今天,川普好像要赢了!
  • 黑豆: 垃圾GoDaddy!
  • APANG: 太难受了!呜哇!
  • 塑芬: 亏的不是钱 而是运行商的良心!
  • 小立: 还有第六感的电子版么?
  • 核桃: 超屌哦
  • 黑豆: 距上次留言竟然时隔近8年,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路过踩一下!
  • 蜜豆: 太好啦,謝謝你(^з^)-☆ 沒想到還得到其他人的協助,麻煩你替...
  • 蜜豆: 那麼多年沒出現,頭像還能一直維持,不需要密碼啥的,太贊了
  • 蜜豆: 出現一下~~這個留言板最新的留言居然是2017年的所以還能用嗎?...

分类

标签云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