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1895》观后
这两日算是废寝忘食,终于看完了三十七集的央视历史剧《台湾·1895》。作为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的电视剧,《台湾·1895》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与前此热播的所谓《李小龙传奇》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我没有看过太多国内的历史剧,印象中,国人演绎的历史无论是在影片的艺术性抑或史实的严谨性上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憾,但本剧却足以改变我的这一成见,使我对国内的历史正剧重拾希望。中国近代史是我的软肋,尤其是晚清那段时间的历史,我实在是不怎么熟悉的——因此在观赏的同时我不得不翻阅一些史料来帮助理解消化其中的内容,下面的感受亦是来源其中。本剧的故事横跨二十年的时间,以外夷三次入侵台湾为线索,基本重现了当时清廷的军政外交历史,且能够比较好地做到言之有据,剧中事件大都能够在史料中觅得相关记载或原型。总体上,情节发展真实合理,虽然存在几处瑕疵,却无伤大雅,是观赏性与知识性并存的佳作。其内涵深于文艺;其趣味胜于史籍。经过两日较为愉快的学习之后,作为观众的我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了浅显之认识。对于历史剧而言,此即为成功。
说罢情节,便是人物。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看似主角,形象却十分单薄,不足赏心。剧中真正出彩的人物非伊藤博文与李少荃莫属。伊藤的戏份不多,且演员的神形得天独厚,与伊藤本人之分相似,不十分难以把握。而李雪健老师在李少荃这一角色身上所下的功夫,却着实不能不教人钦服了。剧中的李鸿章性格丰满,形象有血有肉,正应了近年来为其翻案之风,但却也并非一味谬赞,同样向我们揭示了其人拼命做官的局限性。依稀记得当年初中的历史教材里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便将丧权辱国的重担轻飘飘地搁在了少荃公亡魂之上,全不顾其水浅舟大之难,只一心寻其人替死。一如今日一些大皇汉主义者之仇满,带有相当之盲目性——是只为求自尊心之满足,便将责任诿卸与他人。不过必须警醒的是,近来也有一些人同样盲目地在为历史人物翻案,甚至到了无人不可翻的地步。对此,我只有一句肺腑之言:一味地依靠打满舵来矫正航线,我们永远只能“S”形的前进,走不成漂亮的直线。
最后,向为本剧呕心沥血、带病写作的编剧杨晓雄的辞世表示诚恳的哀悼。恐怕这就是本剧连续出现几处硬伤的真正原因吧。
少荃公的作用着实是当时独一无二的。若无其以在国际上的实力、名望苦苦支撑,历史还不知要走往何处……
这话不错。凤凰卫视最近有一套节目做李鸿章,相当有水平,可以一看。另:哪位……
噢噢,老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