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十二因缘瞎记
这两天看圣严法师《佛学入门》,看到四圣谛处,一下跃出来五蕴、十二因缘,真被砸了个结实。不过仔细想来,却有一些方便理解的法门,权且抄在这里,以备不时之需。
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以我的理解,五蕴在佛教里,是众生在建构自我和世界形相时执着的五种实存。同西方哲学的某些范畴一样,这些实存被分成物质和精神两个种类;其中,精神又被分为四种层次,足可见佛教对意识活动的重视。
色蕴的对象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物质世界,在其中,关键性的媒介是眼、耳、鼻、舌、身的所谓五根,他们所传达的色、声、香、味、触五种信息,让我们足以在脑海中形成物质世界的种种性质和形象。
在精神的四部分种,受蕴是直观,是我们通过接触环境时直接在意识中形成的反应;想蕴是抽象能力,它能把我们所认识的抽象,或者把苦乐转变为幸福和悲哀的观念;行蕴是实践理性,它判断应求与不应求,决定做与不做;识蕴则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是一个随着因缘不断变化性质的先验自我。
十二因缘则更为复杂,是一个生死流转的过程论。用我的话来说,首先是生命的开始,在开始前,先检测是否“无明”,若有,则进入生之流程,自动载入前世数据“行”,按业的善恶大小准备这一世的信息。然后诞生了作为先验自我的“识”,不断生长发育,得到“名色”的肉身,继而完善“六人”的六种感官。
然后人就出生。出生后,就与心外之物有了“触”,认识到六尘;这种接触会首先给予我们“受”,然后我们对其有好恶取舍的“爱”,继而诞生一种实践的理性或倾向:“取”。然后一生就此过去,我们所做的全部业就是“有”,这其中倘没有修成正果,那就还有随你业而来的新的“生”,而新生又带来新的“老死”,无可避免。
简而言之,十二因缘描述的是这样的生命过程:你前世并未有证得脱离轮回的果,就还要继续下一世的生命。那么此时,将清算前世的业,决定这一世所处的地位。然后心、身、六感等逐渐形成,来到预定的轮回中,接受前世的业果。在承受这些果的一世中,又会形成种种观念,做出种种事情,最后又有了这一世的业,或者善恶,或者超脱。如果不能超脱,那么下一世还要诞生,重复新一个阶段的生、老、病、死。